顯示包含「Pari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Pari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Euro Trip 2000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羅浮宮(Louvre) 與Rickie’sRoom









Euro Trip 2000 -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羅浮宮(Louvre) Rickie’s Room



於早前的
blog中提過,我的backpacking不全是trekking  我喜歡trekking,但同樣喜歡人文歷史。 於是,in all those traveling years,我也到訪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Euro Trip 2000是第一個backpacking trip,當中遊歷了倫敦(London) 與巴黎(Paris) ,也當然遊歷了聞名於世的大英博物館(Great British Museum) 及羅浮宮(Musee du Louvre)







畢竟,遊歷兩個博物館已經是
10年前的事了,印象也就變得模糊! 我記得兩個博物館均非常大,展品亦非常豐富。 大英博物館內是分開不同的展區,如中國館,歐洲館等。 當中,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埃及館,展出了許多古埃及的木乃伊及文物。 曾說過,如果我家財萬貫,上下半世不憂,便會讀考古當一個考古學家。 我喜歡backpack travelling,又喜歡歷史,那當考古學家便能一下子滿足兩個願望,爽! 大英博物館豐富偉大,更是免費入場,實在是對人類文明的保育與對後世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貢獻。 我當然聽過有不少人厭惡大英博物館,是因為當中有不少古文物是從其他發展中及戰亂中國家掠奪回來的。 Well,我得承認,這可能是事實。 然而,若果文物沒有被帶到英國,留在那些國家,那些文物現在還能健在嗎? 鄰國的10年文革的確破壞了許多的人文歷史無價瑰寶呀!








羅浮宮的印象更模糊,不及
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花園印象深刻(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1/02/euro-trip-2000-jardin-des-tuileries.html ) 。 我只記得,羅浮宮有一個超大的地下商場與博物館入口。 羅浮宮最多遊客參觀的,當然是達文西的master piece <蒙羅麗莎的微笑>吧! 印象中,我不太發覺蒙羅麗莎的微笑會跟著我而走,大抵是每天遊人眾多,蒙羅麗莎也應接不暇吧!









未遊歷兩大博物館之前,我像
99%的遊人一樣,每每將用過或看過的車票、門票及booklets地圖等掉棄。 然而,有一天,當我還在巴黎的街頭漫遊時,忽發奇想:為何我不效法大英博物館及羅浮宮好好保存所有backpacking中用過的物品呢? 就算是一張用過的巴黎Metro車票,現在可能不覺得怎樣。 可是,當離開巴黎,世界之大,不知何日再相逢,那小小的車票將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變成無價寶了! 就算物品一樣,那上面的日期亦不可能一樣了! ”  有了此等領悟後,in all those travelling years,便將從每一個backpacking trip中所收集到的souvenirs及所有物品妥善放好。 10年過去了,自己的房間儼然成為了一座小型博物館。 我為此感到自豪!








Rickie’s Room – “日本主館”的一角



Rickie’s Room –  “台灣館” 的一角

如果
blog友有興趣欣賞那一個backpacking trip中所收集的物品,請留言予我,會盡量滿足大家的要求。 It’s my pleasure to share :)

祈望新居之中會有地方
extend我的博物館,更希望未來的10年將有更多的展品讓我充實其中



Rickie’s Room – “
美國主館的一角





Rickie’s Room – “
中國主館的一角




Rickie’s Room – “歐洲館” 的一角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往事不如煙 – Rickieの明治維新 Chapter 4 - 藉著Backpacking 向世界出發







往事不如煙
– Rickieの明治維新 Chapter 4 - 藉著Backpacking 向世界出發


(
: Rickieの明治維新 Chapter 3 - 改造玻璃之城 - 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1/02/rickie-chapter-3.html)



Backpacking 10th AnniversaryPeru Trip 2010 – My Revolution的遊記序中,寫過 “Backpacking的每一天,就是每天的 My Revolution”   2000Year 2暑假開始了第一個 backpackingEuro Trip 2000 Backpacking改變了我往後的路,也慢慢改造了backpacking Backpacking,既是我明治維新的產物,也是明治維新的過程。


1998年的暑假,高考完畢後,因為超悶”(現在回想,那個時候的確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暑假) ,多得媽媽的慷慨贊助,媽媽讓我參加旅行團到日本北海道旅行。那個時候,本想北海道跟團旅行後,自由行到東京。可是在旅行社搞了半天,結論是超貴,不值得,只好作罷! 那個北海道的旅行團讓我很喜歡北海道,可惜遊覽喜歡的地方(如洞爺湖及小樽等) 的時間總是不夠,遊覽不喜歡的地方,特別是留壽都機動遊樂場,却用了整天,掃興! 我當時在想,如果有能力做backpacking,可獨自在天際間自由翱翔,定會會來北海道。 當時,只是空想,大抵媽媽及我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那個北海道的旅行團埋下了我成為traveler的種籽。 2004年,Japan and Taiwan Trip 2004 (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0/11/japan-taiwan-trip-2004-celebrating.html ),我特意回到北海道,還在札幌( Sapporo ) 過了 Backpacking的第100天,當中在洞爺湖泡了3晚溫泉,小樽住上兩晚,圓夢。 但此是後話。



19995月的某一個凌晨,爸媽與我一起見證了曼聯在西班牙贏得歐聯(UEFA) 冠軍。阿仔,你咁鍾意旅行,不如阿媽比錢你到西班牙旅行呀?” 那一朝媽媽醒來後對我說。 媽媽不是開玩笑,以後,她真金白銀更慷慨地全資贊助了Euro Trip 2000Taiwan Trip 2001及半資贊助了China & USA Trip 2002 可惜,我當時沒有guts,不了了之;玻璃之城還是玻璃之城


1999年的暑假,我跟A小姐分手了。 或許,因為是跟A小姐分手了,看到自己的“不足、悶蛋”、眼界的短淺,方有了“更要出走、裝備好自己” 的理由。 “失戀的痛” ,如果懂得反思、願意change,正是“明治維新” 核心精神,其力量可以很 strong、很positive,大得足以化成獨自於天際遨遊的勇氣。

2000年的暑假,7月,記得是晴天,一個人在旺角中心閒蕩,上了學聯旅行社,買了一張7千多元經Singapore到倫敦(London) 的機票,Euro Trip 2000就此展開 (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0/11/euro-trip-2000-first-step.html ) 這趟旅程,開了眼界,其中,在巴黎(Paris) 的美好時光,我很喜歡從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經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走到羅浮宮(Musee de Louvre) 及西弗里路(Rue de Rivoli) 這一段路。在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的巨大圓形噴水池旁,很多人會在黃昏放工時間到那裡坐著,看書;小朋友則在水池放木船 - 原來,生活是 “life” ,有 “alternative” 的!在短短的7日間,這一段路,我走了兩次。 雖然一切是簡單、non-sophisticated的,但我真能開展我的backpacking,在異地翱翔,感覺多好!我喜歡backpacking (I like backpacking),不單是我有能力backpacking (I am able to backpack) 我發現原來世界真的很大,沒有親身explore過是不能真心體會的!




2001年的暑假,我完成了break through course的初班,感受良多,因為深明要在現實世界practice course中所學所想才是真實!於是,我到台灣backpacking,用course中所學、所反思的態度去explore台灣。 我決意承諾及去做一個勇敢、開放、堅持、win-win attitude、without expectation、熱情、不逃避、willing to change 的Rickie – 那是Taiwan 的Rickie。 於是,那一個23天的旅程(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0/12/taiwan-trip-2001-born-of-traveler.html ),北上基隆,南至台灣最南端,於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健行6小時(啟發了我往後的trekking 及mountaineering) ,又勇闖剛經歷921大地震及桃枝颱風的中部日月潭及阿里山看祝山日出。






在Taiwan的旅程中,受到break through course的啟發,再加上台灣人的熱情好客,成功到訪了天涯海角,認識了許多新朋友。Taiwan Trip 2001的豐富與精彩,令我開始由“tourist” 脫變成“traveler”。然而,我亦深深感受到自己 “comfort zone” 的限制及“self-retreat (自我退步)” 的“可怕” 。 例如,當時我在墾丁的第二天,遇到好心來自桃園的王先生一家義載我到台灣最南端及環繞恆春半島,那一天自覺很幸運。隔天,因為自己“覺得” 應該不會再這樣幸運,更因是自己“害怕” 、於是“逃避” 去嘗試找便車 (car hitching) 到墾丁森林遊樂區,於是狠狠的被的士司機“屈錢”! 我在森林遊樂區內寫遊記時,我並沒有怪責的士司機,“反求諸己” ,我責怪自己“逃避” “retreat” ,所以活該 遊畢森林遊樂區,我用行動去再次break through,堅持乘便車回墾丁鬧市!之後,我更喜歡backpacking,一個人的backpacking。 在旅途中,當我想成為“勇敢的traveler”,那只要我堅持,不“逃避” 去produce那一天的旅程,那我當天就是 “勇敢的traveler”!往後的旅程,我當然會有“逃避退縮 ” 之時 ,於是我每天寫遊記提醒(甚至責備!)自己要當一個怎麼樣的traveler; 我向天主 + 聖母祈禱,然後用堅實的行動去糾正。“Backpacking的每一天,就是每天的 My Revolution!自2000年開始,每一年的backpacking使我成長;而我的成長也脫變了我的backpacking!從2000年,從歐亞到南美、從祝山到非洲之巔、from good to great,from tourist to traveler! Having said that, “Safety (人身安全) is always my overriding concern” during every backpacking trip!


朋友問為甚麼會經常在backpack中擺這些“型 post”?  因為,如果當你試過一個人,遨遊於天際,排除萬難,有幸到達天涯或是海角處,你便會感受到雖然個人力量之渺小,但仍能感動天地!很自然,你便會振臂高呼,與天地合一,天地亦將為之動容! “型” ,不只是 post,還是發自活出可敬可愛、不卑不亢之態度的事實。若你的人生也有同樣的閱歷,便會明白。


Backpacking也同時影響我的生活。因為寫遊記,啟發我寫了4年日記;因為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6小時健行,啟發了我於2003年 (或是2002年冬天) 正式開始了我在香港的trekking (香港的trekking也影響往後的backpacking trips每每會有trekking的成分) 。 某程度上,Backpacking驅使我進步; backpacking 是明治維新的產物,也是明治維新的過程,更是明治維新的延續!


因為backpacking玻璃之城不再是,也不能是玻璃之城,因為將玻璃寄行李倉是會碎的!

我明暸,如果只有在backpacking中才能活出勇敢、開放、堅持、win-win attitude、without expectation、熱情、不逃避及willing to change 的Rickie,那 “Rickie” 是 “假”的! 要將 “backpack中的Rickie” 帶回香港,那backpacking才有意義, “明治維新才算是成功

大學畢業的頭幾年,生活、工作的挑戰異常嚴峻! 如何將“backpack中的Rickie” 於香港活出,是決定過去作的是“明治維新或是洋務運動 的大考驗。
P.S. 再一次特別感激媽媽慷慨贊助我的backpacking,使我繼續成長!

(
待續, 請留意2011年2月18日upload的: 往事不如煙 – Rickieの明治維新 Final Chapter -沿途有你 http://rickiekwong.blogspot.com/2011/02/rickie-final-chapter.html)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Euro Trip 2000 - 巴黎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的美好時光






Euro Trip 2000 -
巴黎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的美好時光


Euro Trip 2000,我在巴黎(Paris) 渡過了愉快的1 - 天氣佳、食物好、酒店美!





在巴黎(Paris) 的美好時光中,我很喜歡從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經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走到羅浮宮(Musee de Louvre) 及西弗里路(Rue de Rivoli) 這一段路。 在杜勒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的巨大圓形噴水池旁,很多人會在黃昏放工時間到那裡坐著,看書;小朋友則在水池放木船 - 原來,生活是 “life” ,有 “alternative” 的;生活不只是工作!在短短的7日間,這一段路,我走了兩次。 雖然一切是簡單、non-sophisticated的,可是,我真能開展我的backpacking,在異地翱翔,感覺多好! 我喜歡backpacking (I like backpacking),不單是我有能力backpacking (I am able to backpack) 我發現原來世界真的很大,沒有親身explore過是不能真心體會的!




在未開展我的backpacking前,以為自己是一個workaholic的人。誰料了我原來不是?!  那個時候,根本沒能想像,杜勒利花園的悠閒明媚風光及Backpacking改變了我往後要走的路

(請密切留意2011年2月11日upload的: 往事不如煙 – Rickieの明治維新 Chapter 4 - 藉著Backpacking向世界出發)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Euro Trip 2000 - The First Step!








Euro Trip 2000 - The First Step!

Back to those days and journeys which film camera was still used!

Now, I am going to show you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series of my Backpacking Trips photos - the photos of my first Backpacking trip to Europe back to 2000!

You will find a very young (and a bit fat) looking Rickie with naive smile and equipped with simple equipment; “enjoy” childish but direct shooting angle of photos. Many many have changed, but one thing remains unchanged - 對Backpacking及探索世界的熱誠從未變!








The 1st Backpacking Trip, very simple, London, Paris, Manchester and Blackpool.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is I have seen the football match in the Old Trafford Stadium, the 1st game (and was the home game) of the Man Utd for the Premier League 2000-2001! Yup, Beckham, Keane and Andy Cole were still there with Man Utd…..

But, really,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Many thanks to my parents’ generous financial support. Many thanks to God + St. Mary who travelled with me (and, surely, they are still with me!) Many thanks to 朱仔醫生 who was with me for a few days within the trip and witnessed the born of a “traveller”!


And…

Many thanks to myself, Rickie, who was brave enough to take 1 step further and made your dream came true!



"How many roads a man must walk down before we can call him a man?"

I have no firm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ut now, I am proud to say out loudly, from 2000 to 2010, from London to Cusco, from a tourist to a traveller, I AM A MAN! And I can promise you, THE SHOW WILL GO ON!

God Bless! St. Mary, please walk with me!